前言: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这一天,吴王朱元璋身披华丽的衮冕服装,在南郊举行隆重的祭天仪式。随后,他正式登基称帝,定国号为“大明”,年号“洪武”。当时,中书省左相兼宣国公李善长率领百官恭敬朝拜,齐声高呼“万岁”三遍,场面庄严肃穆。祭祀完毕回到奉天殿后可靠的股票配资平台,朱元璋立即命令李善长携带册宝,正式册封吴王的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。册文明确指出:“国家建储,礼从长嫡”,明确认定朱标是朱元璋亲自认可的嫡长子。后世那些断言马皇后不孕的“专家”,或许应该回头对朱元璋说:“你可是朱标的父亲,你懂什么!”
自朱标以来,明朝共举行过十五次皇太子册封大典(其中宪宗朱见深曾经历两次),在这十五位皇太子中,仅有八人最终继承皇位,比例略高于半数。余下六人未能登基,其中有些皇太子的命运不仅影响自身,也对明朝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。今天我们便来细细探讨这些皇太子及其背后的故事。
朱标,生于元顺帝至正十五年(公元1355年)九月初五,乃明太祖朱元璋的嫡长子,母亲为皇后马氏。有些学者仅凭《枣林杂俎》中的《南京太常寺志》断言马皇后不孕,实属荒谬。朱标出生于太平府,到了吴元年(1367年)十月,朱元璋派世子去临濠(今安徽凤阳)祭祖时,还特地嘱托他顺路拜访自己的诞生地——富户陈迪家。如果朱标不是马皇后所生嫡子,朱元璋怎会在建国前夕安排他去打脸呢?这种逻辑难道不是自相矛盾?
展开剩余84%《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》记载:“世子至太平府访陈迪家,赐白金五十两,以初诞其家也。”这足见朱元璋对儿子的重视。
朱标的培养可谓倾注朱元璋全部心血。至正二十年(1360年)十月,年仅六岁的朱标便开始由被誉为“一代文宗”的宋濂教授“五经”,其启蒙起点极高,令人羡慕。太子册封后,李善长等开国元勋也被派往东宫辅佐,旨在避免太子与朝中重臣产生隔阂。同时,朱元璋在宫中兴建大本堂,收藏古今典籍,聘请四方名儒教导太子,选拔才俊侍读。可以说,朱标若想摘星星,朱元璋恐怕真能想方设法帮他摘下来。
除了学业,朱元璋也极力巩固太子权威。洪武元年,他巡幸大梁(今河南开封),命太子留京监国。洪武二年(1369年)九月,征南将军廖永忠班师,朱元璋特派朱标作为代表,率百官到龙湾迎接胜军。洪武四年(1371年)四月,朱标大婚,太子妃是开国名将常遇春的嫡长女,此联姻也意味着常遇春的军权资源倾向太子。洪武五年十二月,朱元璋下令各部门奏事需先启太子,洪武六年九月又进一步规定日常事宜告知太子,重要事项方可奏闻。洪武十年六月,朱元璋再次强调:“自今大小政事皆先启皇太子处分,然后奏闻”,至此,朱标已成为实质上的“副皇帝”。
经过十多年的历练,朱标在官员和亲王眼中皆是威严而仁慈的储君,和蔼而严厉的大哥形象深入人心。若由他继位,恐怕无人敢不服帖,包括后来声名显赫的燕王朱棣。然而,洪武二十五年(1392年)四月二十五日,皇太子朱标英年早逝,终年38岁,谥号“懿文”,葬于孝陵之东。朱元璋为了保障朱标之子朱允炆的继位,发起株连蓝玉案,清洗明军高级将领,间接为后来的靖难之役埋下隐患。
朱文奎,生于洪武二十九年(1396年)十月三十,是当时皇太孙朱允炆的嫡长子,生母为皇太孙妃马氏。《太祖实录》称其为“皇曾孙”,明朝276年历史中,仅朱文奎独享此称号。按理说,朱元璋应当为曾孙诞生感到高兴,然而史书记载却相当冷淡:
“甲寅,皇曾孙文奎生,皇太孙允炆长子也。上曰:‘十月,数之终,又生于晦日。’命内庭勿贺。”——《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六》
所谓“晦日”,即当月最后一天,古人忌讳大事,且有避邪、祈福习俗。故实录不予祝贺,显得有些怪异,也引发后人质疑其真实性。
洪武三十一年(1398年)闰五月,朱元璋驾崩,皇太孙朱允炆即位,年号建文。建文元年二月,朱允炆册封嫡长子朱文奎为皇太子。
建文四年(1402年)六月十三日,燕王朱棣率靖难军队从金川门攻入京城,皇帝朱允炆在奉天殿自焚殉国,皇太子朱文奎下落不明。
《明史》载:“燕师入,七岁矣,莫知所终。”可见朱文奎命运成谜。笔者推测朱允炆自焚为大概率,而朱文奎则遭遇失踪。正是因为两位正统继承人神秘消失,朱棣才得以篡位。
南明时期弘光帝朱由崧追谥朱文奎为“恭愍太子”。
朱见济,生于正统十年(1445年)二月二十,郕王朱祁钰的庶长子,母为侍妾杭氏。值得一提的是,他是明朝第一个在亲王正式大婚前出生的王子(郕王妃汪氏的册封在同年八月)。
正统十四年(1449年)七月十五日,英宗朱祁镇率京师精锐出征瓦剌,结果遭遇土木堡之变,兵败被俘。消息传回,朱祁钰于九月初六即位称帝,朱祁镇被尊为太上皇。
然而,皇太子位置并未给朱见济,而是由朱祁镇的庶长子朱见深继承。对此,朱祁钰极为不满,他废掉原配皇后汪氏,封杭氏为皇后,降朱见深为沂王,册立朱见济为皇太子。
《明英宗实录》记载:“乃于五月初二日册朕长子见济为皇太子,其母杭氏为皇后……太上皇帝长子特更封为沂王。”
尽管朱祁钰为太子朱见济配备了五千护卫及重臣辅佐,景泰四年(1453年)十一月十九日,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见济仍英年早逝,谥号“怀献”,葬于金山。后朱祁钰夺回皇位,怀献太子降为郕怀献世子。即便南明时代朱祁钰有庙号,朱见济身份未被恢复。
朱祐极,生于成化五年(1469年)四月二十八日,是宪宗朱见深的次子,母为柏贤妃。
众所周知,宪宗宠爱年长十七岁的万贵妃,而朱祐极正是两人爱情结晶。若他能健康长大,必成太子,万贵妃亦将由妃晋升为皇后。
可惜朱祐极仅活十个月,甚至未获赐名便夭折。此后三年宪宗深居万贵妃昭德宫,激起文武百官极大不满,御史们集体辞职逼宫,要求皇帝均衡宠爱六宫妃嫔。
《明宪宗实录》载康永韶等奏:“且太子者,天下之大本也……伏望均六宫之爱,协宜家之祥。”宪宗只得同意改进。
翌年,朱祐极出生,振奋朝臣。为防万贵妃借子谋后,朝中一致促其立为皇太子。经过多年争执,成化七年(1471年)十一月十六日,宪宗派舅公孙继宗和内阁首辅彭时持节册封朱祐极为皇太子,并颁布大赦。
然而成化八年(1472年)正月二十六,年仅三岁的朱祐极不幸病逝,谥号“悼恭”,葬于金山(今北京石景山区道公府)。
朱载壡,生于嘉靖十五年(1536年)十月初六,是世宗朱厚熜的庶次子,母为庄嫔王氏。世宗长子朱载基早夭。
嘉靖十八年(1539年)二月,世宗巡幸出生地承天府(今湖北钟祥),于二月初一册封朱载壡为皇太子,第三子朱载坖为裕王,第四子朱载圳为景王。出京前,世宗特命三岁太子监国,虽无实权,象征意义重大。
《明世
发布于:天津市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