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没有摄影技术的古代可靠的股票配资平台,人们想要记录容貌只能依靠画师手中的画笔。无论是高高在上的帝王将相,还是普通百姓,都不得不接受这种单一的记录方式。直到19世纪末期,随着清政府派遣驻外使节和留学生,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,这种被称为照相机的新奇物件才逐渐进入紫禁城。据史料记载,慈禧太后对这种能瞬间定格影像的西洋玩意儿情有独钟,留下了大量照片,使得百年后的我们仍能一睹这位老佛爷的真容。
然而,在慈禧之前的清朝历代帝王就没有这般幸运了。他们的形象只能通过宫廷画师精心绘制的画像流传后世。值得注意的是,为帝王画像与普通人物肖像有着本质区别——画师们追求的并非形神兼备的写实风格,而是必须着重表现天子的威严气度和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家风范。因此,画师们往往会刻意修饰帝王面容上的瑕疵,甚至完全改变某些不够帝王相的特征。这种经过艺术加工的画像,其真实性自然大打折扣。
展开剩余58%除了这些经过美化的御容画像,我们还可以从正史记载中寻找关于清朝皇帝相貌的蛛丝马迹。以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为例,《清史稿》中记载他仪表雄伟,沈几内蕴,发声若钟,睹记不忘。这段文字生动描绘出一位气宇轩昂的领袖形象:身材魁梧挺拔,目光深邃有神,声音洪亮如钟,更难得的是具有令人过目难忘的独特气质。
在清朝十二位皇帝中,努尔哈赤的相貌堪称最为传奇。其他帝王的容貌大多只关乎个人形象,而努尔哈赤的相貌却曾两次在生死关头救他性命。第一次是在他青年时期,当时建州女真部族势单力薄,经常遭到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的征讨。在一次惨烈的古勒城之战后,被俘的努尔哈赤本应被押往京城处死,却因李成梁夫人奇其貌而获得释放。
更令人称奇的是,数年后类似的情形再次上演。据《啸亭杂录》记载,在万历四十四年(1616年)明朝出兵援朝抗倭期间,努尔哈赤因暗中探查明军动向而被捕。就在即将被处决之际,明军主将邓子龙同样被其不凡的相貌所震撼,当即下令释放。这种因相貌而两度逃过死劫的传奇经历,在清朝历代帝王中可谓绝无仅有。这些记载不仅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位开国皇帝的独特气质,更印证了古人相由心生的深刻见解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